中国结艺网

喜欢手工艺品的一定不可以没听过靖江的竹编

作者: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
聊过了那么多吃的,今天我们也来说一说靖江的手工艺品吧!


最常见的竹子,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利用起来,做成了各式各样、各种用途的竹器。割草用的竹篮、淘米用的淘箩、睡觉用的竹席、晾衣用的衣架……过去的时候,靖江几乎家家都会做竹编,人人都在用竹器。

从前的靖江,宅门前是菜园,屋后有竹林,竹林之后又是河流。隔河相对的,又是另一边人家的竹园。远处望去,家家的竹园连在一起,就成了竹林、竹海。竹园前头种菜养鸡,后面是一片碧绿的竹林,这是中国人所羡慕的田园牧歌生活。



竹笋香椿。摄影/酱子

上个世纪70年代,是靖江竹编最辉煌的时代,当年靖江人结婚,看的是“三子”——房子、竹子、小伙子。但把竹编带出本土的只有一个人,他叫叫李如海。在同龄人跟着老篾匠做学徒的时候,他已早早进入了工厂做竹编,也为未来从商打下了基础。



摄影/余荣培

但上世纪末,中国社会形态转变,传统行业衰落,这对靖江的竹园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。除此之外,水杉树的入侵,南方山区竹子的涌入,都造成了靖江竹林面积的锐减。到了90年代,甚至跌至万亩以下。



摄影/酱子

为了适应市场的转变和社会生活的需求,李如海转做有工艺品属性的新型竹器。他远渡日本学习脱胎于“唐物”的日式竹篮,归国后生意越做越好。但好景不长。随着竹编制品难以阻挡地从生活中消失,加上靖江竹资源短缺,造成从外地进口原材料费用的提高,竹编厂效益日益惨淡。2005年,靖江全市只剩下了李如海的竹编厂,但他仍在坚持。



图/视觉中国

他找到了位于孤山镇光陵村现年86岁的侯吉甫老先生,向他学习传统竹编要领。侯吉甫的手上,带着长年编竹子留下来的痕迹。手掌心微厚,布满粗浅不一的沟壑,厚茧隆起。因为做竹编的时日久远,侯吉甫家还保留着过去用来编织的传统工具。他搬出来这些工具,一边织着手里的淘米篮,一边说着做竹器的要领。



摄影/酱子

竹编的制成要经历选料、破篾、打磨这几道工序。选用竹身直、竹节平、软硬俱佳的竹料,用锯刀将竹子裁成合适的长度,开破竹子从正中间进刀,一破为二,再二破为,越破越薄。再将竹黄底层去掉,拔除竹刺,把篾丝一遍遍打磨到光滑后再进行编织。一双手把细竹丝穿插编织,压一挑一,经纬交错,篾丝之间相互服从,编出来的竹器扎实而富有弹性


当地人说,东西做得好不好,哪怕是盲人,用手一摸就知道。好的竹器,把它放在脸颊上摩挲,触感都是舒服的。如今,广陵村仅有少部分家庭还在做竹编,偶尔也有人找他做淘箩。需要的时候,他会从市场上买入一些材料,这些竹材大多来自江西、安徽、浙江等地。


竹虽然没有了,与竹有关的风俗却还在靖江延续:新生儿诞育,如果是男孩,就用淘米篮装九个红蛋,送给亲友以示庆贺;如果是女孩,则用洗菜篮装十个红蛋。所谓“淘箩”,其实是“淘淘箩箩”的意思,寓意子孙兴旺。



摄影/余荣培

靖江的竹编,在未来的某一天,或许会重新归来,活在每一个靖江人的生活中,重新挺拔生长。

你的回忆里是否也有这样一个“温暖”的手工艺?

文丨詹忆梦

编辑丨酱子

摄影丨王牧、余荣培、贾亦真、酱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