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启辅助访问

中国结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搜索

文化中国结: 传承脉络 申遗依据 绳缘55

2011-9-30 19:44| 发布者: 绳缘| 查看: 4714| 评论: 0|原作者: 绳缘|来自: 原创

摘要: 文化中国结: 传承脉络 申遗依据 绳缘55 今年的中秋节,央视的夕阳红栏目,播出了李钉的夕阳风景-"心有千千结"的节目,。这节目是传承中国绳结艺术的文化内容,也是向世人展示中国绳结艺术魅力的窗口。 今年我 ...


文化中国: 传承脉络  申遗依据  绳缘55

 

 今年的中秋节,央视的夕阳红栏目,播出了李钉的夕阳风景-"心有千千结"的节目,[央视网.CCTV-10.夕阳红.20110912期]。这节目是传承中国绳结艺术的文化内容,也是向世人展示中国绳结艺术魅力的窗口。

 

   今年我还有幸参加了,市里的中秋节月坛公园[月下欢歌]的群众文化活动。当晚北京市负责文化方面工作的副市长,参观来到我的面前,热情地关注了中国绳结艺术的许多内容。我向市领导一行,讲到了曹雪芹在<红楼梦>书中形容的“梅花络”,及明清时期的络子文化与我们现在中国绳结艺术的渊源关系。参观的领导及广大群众,对此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关注度。第二天,在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,许多朋友都认出了我编的长长的绳结作品。

 

   有朋友问我,那么络子文化是从何时淡出历史主流生活的呢?这就要从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中去找答案了。所有的文化传承都有历史的脉络,通过对历史的研究,才能清晰地整理出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,是一个民族无形的血脉繁衍,祖辈传后辈的继承,是心灵与情感的薪火相传,保留下来的,是一种民族独有的文化形式。

 

   我奶奶说她出生在光绪年间,经历过辛亥革命,那年她十一岁。亲历了清帝退位,亲眼目睹了民国人的剪辨子。随着中国人辨子的消失,人们的服装和服饰,在与西方殖民者文化的碰撞中,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时代变了,服装也改变了,依附在服饰装饰上的络子文化,也就失去了展示往日显贵身份地位的意义,必然地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了。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,想来络子文化离开今天的生活也近百年了。但是作为女性文化的,贵族女红之一的手工技艺,在一代代心灵手巧中国人的母亲手里传了下来,它的身影仍保留在民间,显得那么微不足道,那么小小不言,很不起眼。同时它也在中国本邦裁缝师傅的营生手艺里继承了下来,延习着人们眼里的中式服装和旗袍服饰的装饰功能。

 

   正是因为历史的更迭,意识形态的改变,文化价值趋向的不同。对于过去封建王朝遗留下的贵族文化意识,都被视为糟粕取缔了。所以,五千年中国人的结绳记事的绳结文化传承,人们只清晰地记得,新中国成立后的全民编塑料玻璃丝的活动,却想不起还不足百年前的络子文化的存在。以至于人们对"中国结",仅停留在单体盘长结,这一个结式上的认知度。

 

   虽然后来这种络子文化消失的无影无踪,但是通过不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<红楼梦>,给我们开启了,一扇窥视几百年前古人生活状态的窗户。使我们通过不多的文字叙述,感受到了在那个时期绳结文化在贵族生活中所占的显贵地位。也找到了这种母文化的传承脉络。

 

   挖掘古籍的文化内容,就是复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印记。我开始了对号入座式的研究,复原曹雪芹笔下有名有形的络子样式。比如,第三十五回,<白玉钏亲尝莲叶羹.黄金莺巧结梅花络>,我把梅花络编了出来,并把这种传统内容的绳结样式,介绍给周围喜爱中国绳结的朋友们。通过实物来拉近这种文化遗产与我们当代中国绳结艺术的距离。使中国的千年绳文化的香火得以续接。

 

   在关心清初的曹氏笔下络子文化的同时,我又通过一本,由紫禁城出版社,1992年7月出版发行的<宫女谈往录>,[作者:金易、沈义羚]。从书中找到了络子文化在清末时期的生存状态。使我更清晰的了解了,这是古代一项女性独有的文化,同时是享有皇宫贵族女红中,占有独门绝技社会地位的手工技艺。其身份和价值,都是引以中国女性自豪的一种文化修养。

 

    在这本书的第16页,题目为<做针线和不许宫女识字>的章节里....

 

    ...她说:“宫女是绝对不许认字的,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。我们的地位比太监还下一等,有的太监在宫里还可以学认字,可我们绝对不许。有了空闲的时间,就要学做针线,打络子。我们有做不完的针线活,衣服长了、短了、肥了、瘦了,姑姑们非常的刁,整天整夜的拆、改、做。有人以为我们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,懒得针都不会拿,那就错怪我们了。我们有个姑姑专教刺绣,也有针线里妈妈教我们,谁不好就打谁。我们储秀宫是天字第一号的宫,不会缺银子用的,听说东宫和慈宁宫里头,有的当月关的银子不够用,宫女们靠着做针线来挣零钱花。宫人出宫,都能带出一双巧手去,这也算是宫廷的恩典吧!尤其出色的是打络子,满把攥着五颜六色的珠线、鼠线、金线、全凭十个手指头,往来不停地编织,挑、钩、拢、合,编成各种形象的图案,真是绝活。有时为了讨老太后的喜欢,把各种彩线拿来,用长针把线的一头钉在坐垫上,另一端用牙把主轴线咬紧、绷直,十个手指往来如飞,一会就编成一只大蝙蝠,和储秀宫门外往长春宫去的甬路上的活蝙蝠一摸一样,求得老太后一笑。老太后是喜欢听书的人,书上说某家小姐有沉鱼落雁之容,手怎么巧等等。老太后就笑着对我们说:“我不信她们调理出来的能赶上你们!”有的说,宫女们打的络子很值钱,有的拿到琉璃厂古玩铺去卖,地安门外估衣铺里也有卖的。我们对这种手艺也很得意。”她平淡无奇地谈着,嘴旁的皱纹有些舒展,露出一点笑意来。[这位老宫女姓何,老姓系赫舍里氏。宫内称呼她“荣儿”,慈禧呼她“荣”。储秀宫的宫女,都是从满族上三旗的女孩中挑选的,本身就有着贵族血统。]

 

   今年的五月份,[中国结论坛]的网友们在北京,搞了一次全球意义的中国绳艺界交流活动。会上台湾顶级绳艺大师:杨朝宗先生,在做大会发言中,就明确地告诉大家:“中国结的故乡在北京。”中国绳结艺术的故乡,这已经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历史事实了。

 

   因此,西城区文化委的李兵主任最后和我交谈,就提出:今后西城区文委要把绳结艺术做为我区重点的申遗项目来争取,我们还要向国家级、世界级去努力争取。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。我们有清晰的文化传承脉络,还有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,紫禁城里还有大量的证物依据,这是我们申遗工作所具备的自信条件。同时保护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,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史命。

 

   我们还有个心愿,就是:北京市的绳结艺术申遗项目,到申遗成功之时,我们要去中国人的历代帝王庙搞庆贺活动,因为历代帝王庙位于西城区境内。那里除了贡奉着三皇五帝,还有188位历代的皇帝牌位在那里,那是中国人的皇帝祖庙。结绳记事是上古传下来的绳文化,到那里去告慰我们民族先祖,说明这门手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继承下来了,意义深远。再等到国家级申遗成功之时,我们还要到当代的皇宫-人民大会堂,去搞庆祝活动,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自豪,让绳文化的龙图腾,回归到祖先崇高地位的尊严。也是我此生为之不懈努力的终极目标。



最新评论

QQ|中国结论坛桌面|小黑屋|手机版|中国结论坛 | 服务条款 公安机关备案 京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22号 手机APP 侵权处理 热水器维修

GMT+8, 2024-4-20 20:04 , Processed in 0.085290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Gzip On.

Email: toplearningteam#gmail.com (璇峰皢#鎹㈡垚@)

Powered by Discuz X3.4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