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启辅助访问

中国结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手机号码,快捷登录

搜索

捻麻线,一段逝去的记忆

2022-4-25 08:22| 发布者: mappino| 查看: 1341| 评论: 2

摘要: 作者:石湾51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我的故乡仍沉浸在农耕时代没安全苏醒过来,到处洋溢着田园农耕气息。在闲冬腊月,女人们忙着纳鞋垫,做针线。而男人们也不甘示弱,纷纷挑起麻线叉叉,忙着捻麻线。有时在走路,或者 ...
作者:石湾518

捻麻线,一段逝去的记忆

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我的故乡仍沉浸在农耕时代没安全苏醒过来,到处洋溢着田园农耕气息。

在闲冬腊月,女人们忙着纳鞋垫,做针线。而男人们也不甘示弱,纷纷挑起麻线叉叉,忙着捻麻线。有时在走路,或者去窜门,或者在牙槎鼓台谝闲传,但手里的麻线叉叉从不停息。左手撑着叉叉,上面悬着一团红麻丝,右手在拧麻丝,随着下面一个线托的转动,麻丝被拧成线,越来越长,快到地面时,用胳膊一卷,再缠在吊托上,随着麻丝的减少,吊托上麻线越缠越多,越来越大,约有一个小西瓜那样,便不再缠了。重新开始。牙槎鼓台边上,转满了大人,就是我的父輩具多,他们捻着,闲谈着。

"你捻了几斤",

"刚开始","

你呢",

"三,四斤了",

"我要股几根勒驮绳",

"我的口胎破了,要织一根"。

甚至于捻的好的,嘲笑捻的差的。"你的啥手艺,还没出师","就你的好,我的照样能用"。

在我们万家山下山,旺林父的麻线捻的即快又好,大人们赞叹不已。我们小孩好奇,央求着学一下,"去把鼻涕开了耍去,没十年功夫别妄想捻好线"。"叫你大给你弄一个叉叉学去,好好把学习搞,弄这没出息"。

捻麻线,一段逝去的记忆


我家牲口圈墙上挂满了我四爷和父亲捻的麻线。大约在八二,三年左右,我家的黑驴没有驮粪口胎,四爷在新房院场支出架子,用一个象棱子一样的东西缠着麻线,使一个木刀,穿一次,砍一刀,好长时间织了象一匹布似的,用大针缝好,才是真正的口胎,并且用毛笔在上面写了我的名字"万大明",那条口胎我家用了多少年,在分家时给了我,最后我在外打工挂在牲口圈屋里,竟被老鼠咬完了,无奈放进炕里烧了。那是我第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见织口胎。

至于股麻绳,倒见了几回。在井门的大路上,有几位老人凑在一起,支起架子,先拧成几小股,最后合成一大股,放下来绳太紧,还要在路上甩。

最麻烦的是麻丝的制作。在我的故乡一带油料作物是红麻,在清明前后播种,秋天收割,把红麻秆子切下堆一起,经过秋霜,冬雨,风吹,雨淋,最后在场里铺上一层,用牛拉石碾柱一遍又一遍碾,最后变成纤维状,在平地上扫净一片地方,把红麻丝铺在上面,再用竹子打,打麻纤打碎,挑出只剩纤维丝才挑在叉叉上。

捻麻线,一段逝去的记忆


九十年代,是中国最具变革的年代,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特别是工业化的兴起,严重冲击着中国的农耕文明。塑料袋代替了口胎,即实惠又方便,再谁还费那么大劲织口胎呢。在牡丹集就有买的绳子,那是工厂用机器拧的,即成本低又耐用,花几元钱买几米多么省事。谁还股那破绳呢。从此以后,再没人挑叉又捻麻线了,叉叉被女人们当柴塞进灶里了。会股绳和织口特的老一辈都入土为安了。一个时代终了。

我常想,从麻丝的制作,到捻麻线,再到股绳,织口胎这一系列工作流程,是极其复杂的。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并发现的,不是一个人的智慧,而是几代人或许几十代人智慧的结晶,这是极具时代意义的事情。正如造纸术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历程,捻麻线是支撑中国农耕文化的基石,正因为它的实用性,人们才把它当种地一般看待。作一个农民,一定要学会捻麻线,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。

我没有捻过一丝麻线,但我见过,经历过,把它写出来,算是写给那个时代的告别词吧。

捻麻线,一段逝去的记忆



QQ|中国结论坛桌面|小黑屋|手机版|中国结论坛 | 服务条款 公安机关备案 京公网安备 35058302350622号 手机APP 侵权处理 热水器维修

GMT+8, 2024-4-20 04:46 , Processed in 0.035541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Gzip On.

Email: toplearningteam#gmail.com (璇峰皢#鎹㈡垚@)

Powered by Discuz X3.4

返回顶部